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犬只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9:02:21  浏览:98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犬只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犬只管理办法的通知

汉政发〔2009〕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中市犬只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汉中市犬只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犬类管理,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保障人畜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安全、文明、卫生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所有养犬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遵循:“分户建档、挂牌拴养、免疫保障、责任赔偿”的原则,实行养犬负责制。

第四条 对犬类管理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责任制:

(一)农业部门负责犬类免疫接种和疫情监测,对免疫接种过狂犬疫苗的家犬填发《犬只免疫证》,并佩挂具有编码的免疫标识,以便犬只伤害人畜后进行法律追究。

(二)卫生部门负责供应和免疫接种人用狂犬疫苗,对犬伤人员进行救治及人群狂犬病疫情监测。

(三)公安部门凭农业部门填发的《犬只免疫证》颁发《犬只登记证》,并对无证、流浪犬只进行捕获、捕杀。

(四)工商部门负责对犬只交易及犬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五)城管部门负责对县城以上中心城区(含县城)的户外犬只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六)司法部门配合做好犬只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本辖区内饲养犬只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要求做好免疫工作。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实施犬只免疫工作,建立犬只免疫档案,佩戴免疫标识(城乡养犬将以标识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发放《犬只免疫证》。

第六条 办理《犬只免疫证》和《犬只登记证》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基本单位,实行属地办理和管理,养犬户不得异地申请办理两证,犬主对犬只负完全监护责任。

第七条 小区物业管理机构配合有关部门对小区内住户所养犬只进行管理。

第八条 犬主到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办理《犬只免疫证》,凭《犬只免疫证》到属地公安机关办理《犬只登记证》。《犬只登记证》应当载明犬主和犬只的详细信息。

第九条 犬主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对所养犬只必须严格看管,一律实行拴养或圈养,不准放养。

(二)犬主应为犬只进行免疫、登记和年度审验,按期续种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有效期为1年),并在《犬只免疫证》和《犬只登记证》上予以记载。

(三)申办《犬只免疫证》和《犬只登记证》须向办证机关交纳防疫费、工本费和登记费,年度审验时交纳年度审验费,违反本《办法》的要交纳相应罚款,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物价局、财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报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立项审定,犬只防疫费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四)遗失免疫标识和《犬只免疫证》的要及时到发证单位补领《免疫证》,需要重新佩挂免疫标识的由原发证机关重新登记编码。

(五)犬只出售或转让他人时,其《犬只免疫证》、《犬只登记证》必须随犬过户,禁止冒用、涂改、伪造、买卖《免疫证》、《登记证》,违者,一经发现则由相关行业管理机构收回吊销。

(六)如犬只死亡、失踪或宰杀自用后,犬主必须在一周内向原出证机关缴回免疫证、准养证。

(七)携犬出户时,应当给犬戴束犬链,由成年人牵领,携犬人应当随身携带《犬只免疫证》、《犬只登记证》;对犬只在户外排泄的粪便,携犬人应使用随身携带的清洁工具立即进行清除,未及时清理的,由城管部门进行处罚。

(八)车辆在机动车道上撞伤、撞死无人牵引的犬只,车主概不负责。

第十条 因犬主疏于管理,犬只伤害或致死他人时,养犬人应承担医疗、误工、殡葬费用并赔偿相关损失;咬伤并致死畜禽的,犬主应该赔偿其经济损失。

第十一条 犬主不得携带犬类进入市场、商店、宾馆、饭店、医院、公园、学校、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不得携带犬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十二条 凡县城以上中心城区为限养区,除武警部队、公安机关特殊需要和盲人饲养导盲犬外,申请人只准养观赏犬,不得养烈性犬、大型犬和狼犬。本办法发布之日起15日内,由养犬户自行对违反限养规定的犬只进行处理,逾期将由公安机关强制处理。

第十三条 对伤人犬或者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养犬人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报告,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对确认患有狂犬病的犬,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依法采取扑灭措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发现狂犬病等疫病的单位、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县区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宣布和划定疫区。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七项之规定的,由城管部门进行批评教育,仍不服从管理的,处以相应罚款;对未按规定对犬只进行免疫、登记和年审的,一经发现,由公安机关对犬只进行捕获;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的犬只和中心疫区带病毒犬只,由各级政府牵头,以公安机关为主进行捕获、扑杀,犬只扑杀应遵循不流血、不污染、不血腥的原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核定排污量问题的复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函[2003]344号




关于核定排污量问题的复函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你局《关于如何核定钢铁行业排污量的请示》(渝环发[2003]171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以下简称《条例》)规定:

  “第九条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时,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核定;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进行核定。

  第十条 排污者使用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排污者安装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应当依法定期进行校验。”

  我局《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03]64号)规定:

  “四、环境监察机构应当依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按照下列规定顺序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

  (一)排污者按照规定正常使用国家强制检定并经依法定期校验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二)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的监测方法监测所得的监督监测数据;

  (三)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计算所得物料衡算数据;

  (四)设区市级以上环境监察机构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餐饮、娱乐、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小型排污者,采用抽样测算的办法核算排污量。”

  为贯彻实施《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科学、准确地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污量,根据以上规定,你局应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常规监测能力建设,满足总量收费的需要。

  对难以监测的污染物可以物料衡算的方式核定排污量。核定排污量可以参考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手册等资料,结合具体排污单位生产工艺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物料衡算办法。确实难以确定或者地方环保部门与排污单位存在较大分歧的,应提供具体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情况、有关技术资料、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单位各自认为应采用的物料衡算办法,由我局确定。
二○○三年十二月四日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政府令〔2008〕第60号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市 长 刘国强
                         二○○八年十月八日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及四川省政府发布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奖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泸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科学技术奖励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泸州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科技管理活动的公民或组织。
  第四条 维护科学技术奖的客观、公正、权威性。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泸州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的设置和奖励范围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本级科学技术奖,即泸州市科学技术奖。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包括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
  市级各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类奖。
  第七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1次,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3名,可以空缺。
  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1次,每次奖励项目不超过35项。
  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每年评审1次,每次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
  第八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励范围:
  (一)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有创造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对推动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二)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实施者。
  第九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范围:
  应用于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专利),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专利),自然科学理论成果。
  第十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奖励范围:
  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和省、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不含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科技项目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作出较大成绩的科技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奖励等级及奖金的设置:
  (一)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不分等级,每位获奖人员一次性奖励经费20万元(其中10万元为个人奖金,10万元为个人新科研课题经费,由市科技行政部门监管使用);
  (二)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4个等级;
  (三)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4个等级。
  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奖金数额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公布。
  第三章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的申报条件、推荐、评审和授予
  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市科学技术奖:
  (一)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1.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创造性的、重大的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对推动我市科技进步作出突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贡献且必须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以上成果奖励的主研人员。
  2.在泸州市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或从市外、境外、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专利),消化、吸收并推广应用,为泸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类实现年新增利税2000万以上,农业类实现年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其中粮油类农产品实现年新增产量1亿公斤以上)的直接实施者。
  (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1.应用于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生物新品种等),属于国内或省内先进并经过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2.在我市推广、应用和发展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3.在我市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资源开发利用、传统工艺复兴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4.具有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对科学技术或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以及对我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
  1.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发明奖或自然科学奖的项目;
  2.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
  3.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的项目。
  第十三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区、县人民政府的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二)市级有关部门;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泸各部队;
  (四)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推荐条件的其他单位。
  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还可以由3名同一行业科学技术专家联名推荐。
  第十四条 推荐单位或专家应当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专家的评审结论对推荐项目提出推荐意见。
  第十五条 设立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奖励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
  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组成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评审委员会,分别负责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的评选和评审工作。
  第十六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原则和评审标准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市评选、评审委员会对申报参评的人员、项目作出评定结论,并向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获奖人选、项目及奖励等级的建议,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审核确定后予以公布,征求异议,异议期30天。
  对有异议的人员、项目,由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审定。
  经审核确认后的拟授奖人员、项目,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授奖。
  第十八条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由市人民政府授奖并颁发奖状、证书及奖金。
  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市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奖的奖励经费从获奖项目所在单位的自有资金中支付。
  市科学技术奖励经费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每3年调增一次。
  奖励工作经费与评审费用由市财政列支。
  第十九条 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及省政府一等奖获得者(第一主研),省、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首席专家,载入泸州市志,专家照片和事迹存入市博物馆。
  泸州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管理
  第二十条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第二十一条 区、县人民政府及市、区(县)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应当积极支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保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有序运作。
  第二十二条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应当建立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评审程序,实行公开授奖制度。
  第二十三条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须向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展奖励工作。
  第二十四条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不得向单位或个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华侨、外国人或市外的组织、个人,在我市进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活动,对推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奖励。
  第二十六条 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由市人民政府给予配套奖励,同一项目只能匹配一次。
  第二十七条 牵头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且项目已通过鉴定或验收,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由市人民政府给予牵头承担单位及课题组人员重奖。
  第二十八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可以设立本级科学技术奖,具体由县、区人民政府确定,报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其指导。
  第二十九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1年7月26日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同时废止。